碳費費率審議委員會正式召開,宣告臺灣碳費開徵在即,面對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(CBAM)與國內碳費雙重影響,經濟部表示,根據歐盟規定,臺廠在國內繳交的碳費可以減免CBAM,此外,經部將持續爭取碳權抵減與第三方查證機構認可。
環境部今天召開首場碳費費率審議委員會,儘管產業界最關心的碳費價格尚未拍板定案,不過環境部已說明2025年正式收取碳費,緊接着歐盟CBAM表定2026年對進口商品課徵碳關稅,屆時外銷導向的臺廠,將面臨國內收取碳費、歐盟課徵碳稅壓力。
經濟部官員表示,根據歐盟規定,臺灣碳費可以抵換CBAM憑證,計算方式爲歐盟CBAM憑證費用扣除廠商在原產國已負擔的碳價。
也就是說,假設臺灣企業在國內繳交新臺幣3000元碳費,可以直接抵減CBAM憑證。
另外,現行廠商可以透過碳交所購買碳權,或透過各類型專案的減量額度申請成爲碳權,經濟部官員進一步指出,廠商希望碳權也能抵減CBAM憑證,經濟部已向歐盟轉達業者訴求,目前歐盟持續與許多國家談判中,尚未定案。
此外,現階段爲CBAM過渡期,廠商須申報進口產品的碳含量,目前大部分臺廠採用預設值申報,一旦CBAM正式上路後,廠商產品碳含量報告須經由歐盟核可的第三方單位查驗證。
經濟部官員說明,現在歐盟只認定境內的第三方驗證單位,因此臺灣下階段也將努力爭取與歐盟交互認證第三方查驗單位。
歐盟CBAM與關稅貿易機制息息相關,涵蓋範圍廣泛,除經濟部、財政部、環境部等跨部會參與溝通,經貿辦也透過WTO向歐盟談判,盼維持環境保護和公平貿易之間的平衡。
經濟部表示,臺灣產業結構以中小企業爲主,有約2000家制造商和貿易商受CBAM影響,主要爲鋼鐵釦件與鋁製品業,其中近6成爲貿易商。政府除協助廠商瞭解國際規範,也盼替廠商爭取最大權利,減少歐盟碳關稅隨之而來的成本與負擔。
由於廠商擔憂申報產品碳含量有營業秘密泄漏風險,經濟部去年已向歐盟反映相關議題,官員表示,碳含量申報可能涉及產業know how(專業知識),目前歐盟接受廠商用預設值、氣泡法(Bubbleapproach)方式申報,避免揭露單一產品碳含量數據。
此外,歐盟未來規劃設置專一平臺提供廠商申報產品碳含量,資訊不用經手歐盟進口商,進一步降低營業秘密泄漏風險。
根據經濟部產業發展署調查,持續輸歐業者都有申報,大部分採用預設值,少部分配合進口商要求用實際值申報,但也有些少量產品輸歐的業者表示會因應CBAM機制,改變經營策略。